TMGM

黄仁勋与英伟达的崛起历程:从洞察到AI未来

Source:

10月6日,黄仁在纽约Casa Cipriani举行的勋英Citadel Securities Future of Global Markets 2025会议上,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与红杉资本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讨论了人工智能及其未来发展。伟达

黄仁勋回顾了他在1993年创立英伟达时的崛洞察到洞见,指出他们看到了通用计算(CPU)的起历局限性和摩尔定律的终结,因此选定了“加速计算”的黄仁战略方向。英伟达不仅开创了新的勋英技术,还推动了现代3D游戏的伟达发展,从而解决了“鸡生蛋还是崛洞察到蛋生鸡”的困境。

随着AI时代的起历来临,英伟达通过“CUDA Everywhere”策略,黄仁将CUDA广泛推广到科研领域。勋英在2011-2012年,伟达与Geoffrey Hinton、崛洞察到吴恩达等研究人员合作,起历推出cuDNN等技术,使英伟达在ImageNet等竞赛中得以取得突破。这基于深度学习是“通用函数逼近器”的认识,英伟达做出了全面整合AI技术的战略,实现了在所有芯片、系统和软件中融合AI的目标,奠定了其在AI革命中的核心地位。

2016年,英伟达推出了首台AI工厂DGX-1,核心在于“全栈协同设计”,这使得其突破了摩尔定律的限制,实现了约10倍的性能增幅,给予客户极高的能效,显著提升了AI工厂的收入。

黄仁勋反驳了AI泡沫的说法,指出AI已经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(如搜索和推荐系统)中带来了数千亿美元的实际投资回报。他预测AI将创造两个万亿级的新市场:

1. 数字劳动力(Agentic AI):创造AI软件工程师、AI律师等“数字人”。

2. 物理AI(机器人技术):通用AI驱动的多具身机器人(如自动驾驶、人形机器人)。他认为未来计算将是100%生成式,所有内容都将被智能实时生成,而AI工厂是实现这一目标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,市场需求正处于爆发初期。

以下为要点总结:

"我们相信,我们能解决的计算问题规模几乎是无限的,因此,总有一天,一种新型的计算方法会出现。我们专注于用一种叫做‘加速计算’的技术来增强通用计算。这是我们最初的观察。"

"CUDA的发明,部分是技术上的发现,部分也关乎如何将新产品推出市场及如何推动市场接受它,最终促成了计算平台的诞生。"

"我们得出的结论是,深度学习是一个通用的函数逼近器。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包含深度学习的组件。"

"我们不仅在设计芯片,而是在一次性设计整套基础设施。"

"新兴的AI公司如Harvey、Open Evidence、Cursor等将连接AI模型,开辟劳动力行业的新领域。"

"未来的计算机就像一个CEO、艺术家或诗人,您与它协作,创造独特内容,未来的计算是100%生成式,这就是我们旅程的开始。"

以下为访谈原文:

Konstantine Buhler:

欢迎大家,今天我与黄仁勋讨论AI的未来。

黄仁勋:

感谢邀请,期待交流。

英伟达的创办历程始于1993年,黄仁勋提到启动英伟达时的早期洞察,以及当时计算领域的专注点。

Konstantine Buhler:

聊聊图形加速器和CUDA的研发历程。

黄仁勋:

我们创造新技术,同时构建新市场,实现了现代3D游戏生态系统的诞生,推动了GPU的广泛应用。我们发明了CUDA,解锁了更多领域的计算能力。

Konstantine Buhler:

2012年ImageNet的突破是AI革命的关键时刻吗?

黄仁勋:

是的,深度学习得到广泛应用,英伟达推出cuDNN库,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。

Konstantine Buhler:

您如何看待AI工厂的发展?

黄仁勋:

AI工厂的构建是由于对计算能力极限的推理,我们创新不断,快速提升产品性能。

Konstantine Buhler:

谈谈AI带来的投资回报及其前景。

黄仁勋:

AI的实际效益已经显现,传统企业正在快速转型,AI市场将是未来资金流入的重要领域。

Konstantine Buhler:

您认为未来的AI机会在哪里?

黄仁勋:

数字劳动力和物理AI是未来两大重点,市场潜力巨大,企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会。

本文引用自华尔街见闻,编辑:陈筱亦。

相关阅读